靈魂受苦的地方就是地獄 (The place where the soul suffers is hell) 印光大師說:「不生西方,必墮地獄。」【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

靈魂受苦的地方就是地獄 - Google 搜尋
(The place where the soul suffers is hell)

人一定會死,
百分之百會死!
而且死的時候,親人對我們沒有幫助…㊙️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眾生都是業隨身,那個「業」有善業惡業,但往往都是惡多善少。念佛的人,也是業隨身,只是我們的業不是惡業也不是善業,是淨業——清淨的業。能夠脫離輪迴的業,這個叫做「淨業」。

印光大師說:「不生西方,必墮地獄。」法照大師說:「彌陀寶界不思議,唯嘆娑婆去者稀;阿鼻地獄人多往,一墮何年更出時?」又說:「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六塵;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善導大師說:「一入地獄受長苦,始憶人中善知識。」將要接受地獄之苦時,才後悔在人世間時未從善知識之處聽聞佛法,但為時已晚。

【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學習淨土法門以後,大家一定要抓緊時間修行。現在我們獲得了這麼好的人身,如果這個時候沒有好好修行,一旦死亡來臨就很難解脫了。我們不要指望死亡來臨或者身患絕症時才念修阿彌陀佛(It is too late to improvise)

《阿彌陀佛語錄》
信願持名 十念必生
如是我聞 真實不虛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百利無害 何樂不為
南無阿彌陀佛

地獄 - Google 搜尋

地獄是一個地方或狀態,根據許多宗教,一個人在死後可能會因為他們的過錯或違犯等而最終永久進入其中。

在直接概念時間的宗教中,例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地獄通常是永恆的。

同樣,在循環時間觀念的宗教中,如佛教,地獄是轉世之前的一個臨時場所。

死後受苦的信仰由來已久,但並非所有宗教都存在。在許多宗教中,死後的生活是一種夢幻般的狀態,不一定伴隨著懲罰等。例如,在古代芬蘭人的信仰中,死人像陰暗的幽靈一樣在 Tuonela (芬蘭的冥界對應概念)裡游盪。

在一些古老的文化中,以死者生前所做的事來為其評價的觀念逐漸發展起來;死者會因其生前被社會認定是好的行為,而在死後受表揚,反之則受懲罰。

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傳統的現代宗教中,地獄是人死後因惡行而受到永恆懲罰的地方。

猶太教對地獄沒有明確的概念。

印度教和佛教關於暫時地獄的觀念與人的重生淨化有關,道教受佛教影響也有地獄概念,還有泰山、酆都兩套系統。儒教和神道教中沒有地獄,但它出現在中國傳統神話中。

地獄在藝術和文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描述。

例如,但丁的《神曲》和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都是著名的關於人類思想以及以地獄形象來討論邪惡相關概念的文學作品。

在宗教和民間傳說中,地獄是來世中邪惡靈魂遭受懲罰性痛苦的地方,通常是透過酷刑,作為死後永恆的懲罰。

宗教通常將地獄置於另一個維度或地球表面之下。

其他來世目的地包括煉獄、靈薄獄、天堂、樂園和冥界等。

其他信仰不將來世視為懲罰或獎勵的地方,僅描述死者的居所、墳墓、位於地球表面以下的中立地點(如冥界)。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希臘、羅馬和芬蘭信仰概念中涵蓋從活人之地進入冥界的入口。

根據許多宗教的觀點,地獄是一個荒涼的、超凡脫俗的地方,懲罰在這個世界上犯下的被其所屬信仰所禁止的行為。 根據信仰的不同,它被認為是死者的毀滅、淨化或永恆詛咒的地方。 根據基督教的傳統觀念,它是惡人死後的折磨之地,居住著惡魔和魔鬼。 然而,在現代基督教教義中,這個想法已經以各種方式進行了修改,甚至被完全放棄。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不食人間煙火是什麼意思? Not eating the fireworks of the world

《玄一筆記》今日10

「宇宙沒有意外」的意思是,看似隨機或偶然發生的事,其實都有其潛在的規律和原因,都是宇宙(或生命本身)為了某些目的而安排的經歷。destined

「意馬莫縱」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修為」的意思是指通過修行而達到的個人修養、道德素質和精神境界。它強調了在品德、行為和內在心靈上的持續精進,並且可以通過五個面向來評估,包括正確的方法、動機、實際的作為、持續的時間以及自我改變的程度。 (cultivation)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通常被比喻為「心猿」。

劫數,又稱劫波或劫簸(梵語:कल्प,kalpa),簡稱「劫」

玄一:今日26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fate)